1、引言。
从2000 年开始, 国内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1996年11月, 国内的外汇储备初次突破1,000 亿USD; 5年后, 这一数字才涨了一倍达到2,000 亿USD。
2006 年2 月底, 国内初次超越日本, 位居全球第一; 同年10 月, 国内外汇储备初次突破1万亿USD大关。
2009 年6 月, 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USD, 此后不到一年时间, 外汇储备增长到3 万亿USD, 增长率高达50%。
2010年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37 亿USD, 同比增长18.7%;截至2011 年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811 亿USD(见图1), 外汇储备仍然位居全球第一。这样巨大的外汇储备意味着国内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它增强了国内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入支出的能力, 提升了国内的国际资信力和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抵御力, 为国内的渐进式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然而, 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 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张致使国内基础货币投放的加剧, 推进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 引起投资扩张、通货膨胀重压加强和资产泡沫等问题显现, 风险国内的金融安全。
3QYND$Z~DM%7B@6Z5CT.jpg)
2、外汇储备增长的动因剖析。
(一) 贸易顺差。
贸易顺差是中海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 从1994 到2011 年, 中国已经连续18 年维持贸易顺差。
1994年~1998 年, 中国贸易顺差整体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 1994 年仅为54 亿USD,1995年增至167亿USD, 1998年则增至434.7亿USD, 每年平均增长率高达到65%以上。
1999年~2004年为贸易顺差额小幅波动的阶段, 2004年全年达成贸易顺差320.9亿USD, 比2003年增长约29.4%。进入到2005 年后, 中国贸易顺差的势头陡然增强,2005 年全年累计贸易顺差高达1,020 亿USD, 比2004 年骤增217.9%。进入2007 年, 贸易顺差迅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减速, 全年贸易顺差额为2,618.3 亿USD; 2010 年全年贸易顺差1,831 亿USD, 同比降低6.4%; 2011 年全年累计贸易顺差1,551.4亿USD, 同比降低14.5%(见图2)。
从1994年到2011年连续18 年的巨额贸易顺差在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额的迅速增长同时, 也引发了愈加多的国际贸易摩擦, 中国每月的贸易数字甚至也因此成为了全球瞩目的“敏锐信号”。在国际上判断贸易顺差是不是平衡的指标, 一般是用贸易顺(逆) 差额与当年进出口总额相比,在10%以内的为基本正常, 这个“10%” 也可称为贸易失衡“警戒线”。
1994 年到2011 年, 中国贸易顺差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大多数都小于10%; 其余时期稍微大于10%, 刚刚触及“警戒线”。
2009 年中国贸易顺差占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86%, 2010 年为6.16%, 2011 年为4.3%(见图3), 明显处在国际公认的贸易平衡标准的合理区间, 说明中国现在存在的大额贸易顺差基本是正常的。

受目前货币超发、本钱推进与输入性通胀等原因的影响, 进入到2011 年以来, 国内物价居高不下。
2011 年6 月安装成本 创出三年来新高, 猪肉价格是最大推手, 6 月安装成本 同比增长6.4%, 创出2008年7月以来新高。
2011 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2010 年上涨5.4%,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农商品生产价格上涨16.5%。物价持续上涨势必挫伤买家的信心, 物价上涨一般会推高消费名义增速。但因为现在蔬菜和非食品价格上涨更快,因此安装成本 持续高于RPI(产品价格指数)。
2011 年11月, 买家信心指数仅为97%(见图9), 从历史上看, 买家信心持续大幅回落都随着着消费环比趋势的降低。

4、应付巨额外汇储备的对策。
(一) 保值、增值现有些巨额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飞速庞大的同时, 随着而来的是这笔巨资怎么样保值这一难点。第一, 从存量上加快外汇储备资产的多样化, 现在国内外汇储备以USD和欧元资产为主, 其中有约70%为USD资产。
20110年年末, 人民币对USD、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 USD兑6.3009 元人民币、10欧元兑8.1625元人民币, 分别较上年末升值5.11%和7.89%,欧元和USD贬值已使得国内外汇储备出现账面亏损。因此, 需要有计划地减持USD资产, 增加欧元、日元、英镑等资产数目, 逐步将USD资产占国内外汇储备的比重控制在40%以内。同时增加黄金储备和策略性物资储备, 购买保值性有价证券, 借助外汇储备进行实物资产投资, 同时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能源储备, 能源短缺大概是影响将来国内经济长期进步的要紧原因(张志华,2009)[3]。第二, 藏汇于民。长期以来, 国内外汇政策以管制为主, 并不鼓励居民持有外汇, 即便持有也只能买些理财项目或者外汇存款, 国外投资途径过于狭窄。应该采取积极手段, 通过放松居民个人购汇进行外汇投资, 来拓宽资本流入流出的“双车道”, 事前缓解外汇储备的增长(倪凤琴, 2008)[4]。
(二)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 改革结汇售汇管理, 逐步从强制结售汇过渡为意愿结售汇, 健全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国内可以逐步取消银行强制性结汇制, 代之以比率结汇的自愿结汇制, 可以减少中、外资企业的经营本钱。第二, 健全外汇占款冲销政策。在现有条件下, 健全央行的冲销政策成了当务之急。
继续开发新的金融工具; 组建短期拆借市场、短期票据市场及贴现市场等, 为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金融市场提供基础(唐斯, 2011)[5]。第三, 加强公开市场业务。现在, 在公开市场业务中, 国内企业债券和国债虽然收益相对较高和稳定, 但通常都是五年期或者更长期的债券, 这影响了商业银行参与公开市场业务的积极性, 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国内债券的期限结构, 以便愈加有效地降低国内外汇储备的变动本钱(王楚明,2010)[6]。第四, 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范围, 稳步推进外贸人民币结算试点。在有效防范风险的首要条件下, 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外贸资本买卖活动的限制, 逐步达成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进一步健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加大本外币政策协调, 促进经济进步和国际收入支出平衡。
(三) 切实转变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增长方法,促进国际收入支出平衡。
国内的外汇储备相当一部分规模的增加是靠低端贸易的规模扩张拉动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因此目前切实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法, 促进国际收入支出平衡, 成为抑制国内外汇储备增长的根本举措(张亮, 2011)[7]。另外, 继续鼓励企业推行“走出去” 策略, 支持有条件企业“走出去”, 可以做到“藏汇于企业”。可采取“央行→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 →政策性银行→国有企业→国外直接投资或者国外并购” 这一模式。
即央行将部分超额外汇储备置换给中投公司, 由中投公司向政策性银行注资, 再由政策性银行向优质企业进行贷款筹资, 鼓励其进行国外并购或者直接投资(孔立平, 2009)[8]。
(四) 进一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缓解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
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2年3 月末, 人民币对USD汇率累计升值31.49%,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国内应该进一步深化汇率机制改革, 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这不只可减轻因汇率原因而致使的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重压, 而且汇率变动会吸收部分外汇市场上供应求购差额, 从而降低央行基础货币投放, 降低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政策的扰动和弱化, 增加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朱德忠、全展鹏, 2011)[9]。从短期来看, 依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在中国常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背景下, 为保持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遵循“三元悖论” 的需要, 应该更倾向于人民币汇率渐进式的小幅升值, 即以人民币汇率的小幅升值来换取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中期来看, “钉住篮子货币的目的区汇率制” 是人民币汇率规范达成最后改革目的的一个相对较优的过渡选择, 人民币汇率规范在参照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规范的基础上, 可以适合放宽对人民币名义汇率波动幅度的限制。从长期来看, 实行完全浮动的汇率规范是一国汇率规范改革的最后目的, Goldstein(2002)[10]提出了称为“管理浮动加” (MFP)的汇率改革机制, 可以作为人民币汇率可行的汇率浮动策略, 也基本上符合人民币汇率规范变迁路径依靠性的需要。“管理浮动加” (MFP) 机制一方面使汇率水平由市场供给和需要决定而自由浮动, 其次可以使得货币政策获得足够的独立性。
[注解]
①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参考文献]
[1]$王凯,庞震,潘颖。$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困境及对策剖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1):93-99.
[2]$法文宗。$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对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J].$亚太经济,2010(4):32-36.
[3]$张志华。$人民银行巨额外汇储备的经济性质及其出路[J].$财经科学,2009(12):
1-9.
[4]$倪凤琴。$国内高额外汇储备风险防范[J].$统计与决策,2008(2):
134-136.
[5]$唐斯。$外汇储备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J].$地区金融研究,2011(7):55-58.
[6]$王楚明。$国内外汇储备变动的本钱及其管理方案研究———机会本钱和社会本钱研究[J].$国际金融,2010(3):63-68.
[7]$张亮。$国内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深层次缘由及其优化路径剖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5):62-67.
[8]$孔立平。$次贷危机后中海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及优化配置[J].$国际金融研究,2009(8):77-84.
[9]$朱德忠,全展鹏,陶晓卓。$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问题探析[J].$金融进步研究,2011(4):
15-20.
[10]$GOLDSTEIN$M.$Managed$Floating$Plus.$Policy$Analyses$in$International$Economics[J].$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OWashington,$DC,$2002.